若在2020年的今天,聊天的過程中忽然來一句「藍瘦香菇」、「哈密瓜有一種哈味」,對方一定會說:「是在哈囉?」
流行的東西來來去去,現在不管講什麼,一定要補一句「是在哈囉」才表示自己跟得上時代。它能紅多久我不知道,但我很確定,在過去,「閱讀」已經紅了幾千年,未來也會是「越讀」的時代。
✨三大亮點
1️⃣「越讀」是什麼?
我們處在一個「越界」的時代,人類和動物的器官在越界,太空探索和旅行在越界,所有夢想在越界,而越界的主因在於知識與閱讀的越界。閱讀不再只是文字、不再只是圖像、不再只是網路、不再只是書籍,「越界閱讀」是現代人應具備的核心素養。
2️⃣我就是不喜歡閱讀,不行嗎?
答案是:可以。
透過豐富的生活經驗,人生的層次也可能提升,例如一場刻骨銘心的失戀,或者和奇人促膝長談三天三夜,也可以讓人成長許多。但這種機率無從掌握,要付出的代價也太大。閱讀就是讓我們以極方便的媒介,體會到人生的層次如何提升。
如果沒有閱讀,人生一樣可以繼續,可是會失色許多!
3️⃣想提升自我就要「多讀好書」?
單就這句話毫無意義,就好比想要健康,要「多吃好東西」一樣,讓人摸不著頭緒。本書將閱讀比喻為飲食習慣,提供了很好的依循方向。
(1)主食閱讀:為了生存需求,例如學生的教科書、上班族的企管書。
(2)美食閱讀:為了思想需求,追求更高的品味,例如古代經典。
(3)蔬果閱讀:為了工具需求,例如字典、百科全書。
(4)甜食閱讀:為了休閒需求,沒有特定目的,例如小說、漫畫。
我們要維持健康,應注意如何不偏食,並營養均衡。
📝四大金句
1️⃣考試教育,訓練我們把大腦中最珍貴的CPU,當硬碟來使用了。所以記憶的事物越多,只是形成越多的浪費。
2️⃣有了筆記的書,是我們另一個大腦。將有了自己筆記的書借給別人,讓別人看進你大腦事小,萬一搞丟了你的大腦,可就事情大條了。
3️⃣我們需要交叉使用「不求甚解」、「觀其大略」、「熟讀精思」、「八面受敵」等不同方法來讀不同的書,或同一本書在不同時候用不同的方法。
4️⃣中文裡的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英文裡說的「Read the word,Read the world」,講的都是閱讀這件事,需要倚靠書,也需要倚靠書以外對世界的理解。
👨🏫我的看法
為了研究閱讀之道,我在2014年時買了1940年出版的經典名著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,當年,書是看完了,但因為是翻譯作品且內容頗生硬,因此囫圇吞棗,有看沒有懂。
不久前在書局看到《越讀者》,作者郝明義先生正好是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的譯者,當下就覺得頗有緣分,加上書名很吸睛,決定買一本回家。買回家細讀後,才發現《越讀者》可以說是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的簡明版,而且包羅的層面更廣、更接地氣、更適合當一本入門指南。
以「全閱讀」的觀念來看,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閱讀。讀路人的裝扮、讀各類的影音、讀人情的冷暖、讀四季的變換……,這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,如何更有意識的「越讀」,成為一個層次更高的人。
前幾天看完書後,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書。不幸的是,原本花了兩個小時打完的文章,被我們公司的總編輯芳瑜姊退稿了,她認為那只是個人筆記,邏輯不連貫,且沒有呈現出本書的亮點。於是我又花了一個多小時大修,終於修成現在的樣貌。將這個特別的經驗記錄一下,希望別再重蹈覆轍XD。
開學延後了,玩手遊、追劇之餘,不妨追個流行,當個「越讀者」吧!